|
Climbing perch
|
|
龟壳攀鲈鱼
|
分类:
|
详细解释:
龟壳攀鲈;英语:Climbing perch;拉丁语:Anabas testudineus(Bloch, 1792)俗名:汉语—攀鲈、过山鲫、巴摩(潮汕地区俗称)、飞鲫、太阳鱼;英语:Climbing perch,Anabas 。 在九世纪末,一名叫索利曼(Soliman)和另一个不知其名的阿拉伯旅行家来到了印度。在这里,他们听说有一种鱼会从水中跃出,翻越陆地,攀爬上一种生长在印度的棕榈树,吸食这种棕榈树上含有酒精成分的果汁,然后再回到水里去。 18世纪,有一位名叫约翰( John )的传教士,为赢得几名信徒而前往印度,收获到几条这种“想象中的鱼”,并以此得到了被写入科学书籍的殊荣。 约翰( John )送给了当时著名的博物学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五条“爬树鱼”(Baumklettere),并在信中告诉布洛赫,“爬树鱼”这个名字实际上是该鱼在印度名称的直译,因为这种拥有锯齿状鳞片和锋利鱼鳍的鱼能够在雨水冲垮栖息地的时候爬上岸边的棕榈树。爬树鱼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下生活,借助奇妙的身体曲线向前挪动。 “爬树鱼”与棕榈树 “爬树鱼”与棕榈树 1791年,丹麦博物学家---达尔多尔夫(Daldorff)在当时还是丹麦在印度的殖民地的特兰奎巴(Tranquebar)探险的时候,竟然在一棵树上发现了鱼,而且还是活著的!根据当地居民的说法,这种鱼会爬树,它们还经常爬上岸边的棕榈树上高达5英尺高的地方去吸食果汁,这个发现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社会。 1797年,达尔多夫(Daldorff)在与伦敦林奈学会(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的研讨中分享了他的这一研究,并将这种鱼描述为一种新的物种,以拉丁名“Perca scandens”或者攀爬鱼“Kletterbarsch”命名。达尔多尔夫(Daldorff)描述了当时鱼正在一颗离水塘不远的树的树缝里向上爬。它用张开的鳃盖上的刺在缝隙的壁上托住自己,来回地摆动尾巴,用肛鳍上的刺支撑着缝壁,向前推进,然后再次用鳃盖托住自己,并以这种方式向上运动。即使在被逮住后,它还在一个屋外的沙地上来回跑了好几个小时。这种攀树鱼在后来的旅行者和研究者的报告中并没有出现,唯一一次还是出现在达尔多夫和约翰约定会谈的结果中,在这次会谈中达尔多夫(Daldorff)向约翰( John )道歉,因为之前达尔多夫曾经嘲笑过约翰的这一发现,但是这一次他们对这一现象达成了共识,即“Pannei-Eri”这种鱼确实可以偶尔在陆地上活动,他们也证实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和泰奥弗拉斯(Theophrast)的理论:这种鱼在干旱季节的几近枯竭的水域会身陷淤泥之中。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攀鲈吧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攀鲈吧(10张) 达尔多夫是对这种存活于世的鱼类作研究报道的第一个欧洲人,虽然这种鱼其实已经于1792年被德国动物学家布洛克命名为“testudineus”(名字取自这种鱼身上如同龟甲壳般坚硬的鳞甲),因此达尔多夫遵从命名上的优先法则,沿用了“testudineus”这个更贴切一些的名字。尽管如此,攀爬鱼“Kletterbarsch”这个其实并不贴切的名字还是在英语语系中和以英文书写的文献资料中被大量应用了。这个名字本来是描述一种限定在美洲,欧洲和北亚地区的鲈鱼的分支,这个分支其实并没有很大程度上远离鲈鱼的主种,但是这里所指的并不是这个鲈鱼种类。由于最先作为种类纲目名登录的名字按照目录名称的标准而言过短,于是在1816年博物学家克洛奎特(Hippolyte Cloquet)补充命名了新的种类属名“Anabas”,将其归于攀鲈科的东方谱系,其中著名的品种还有中国斗鱼,暹罗斗鱼和丝足鲈鱼。 在1927年,这个关于攀鲈的神话被一位印度的鱼类专家B.K Das 撰写的研究报告“澄清”[3] ,由于这种鱼在雨天有时会上岸迁移,常常被鸟捕捉,比如池塘旁的乌鸦和鸢,这些鸟把鱼叼走然后把鱼放在树梢和树杈。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攀鲈吧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攀鲈吧(15张) 种鱼经常在树冠处被发现,发现它有的时候会悬挂在树上,还有时呆在有水的棕榈树的罅隙间的水洼里,于是人们认为这种鱼可以迁徙爬树。但之后又有研究学者通过观察研究,对这一种说法提出质疑,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攀鲈吧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攀鲈吧(14张) 当这些鸟类或其它动物在捕捉到这些鱼之后,它们锐利的嘴和爪能直接使这些鱼丧命的。虽然攀鲈会爬树的说法没有得到有效的科学证实,但这个名字还是被用在整个攀鲈家族。注:拉丁文:testudineus,原意为“像”龟或龟状。 英国的著名动物学家朗西斯·戴(Francis Day,1829 年 3 月 2 日~1889 年 7 月 10 日)博士在印度和缅甸生活多年并发表一本关于这些国家的鱼类的大作(1876至1878年:印度的鱼类)。有一份关于现实中龟壳攀鲈鱼成功离水迁移个例的记录材料,此记录材料是朗西斯·戴博士在泰国暹罗半岛观察所得。这条龟壳攀鲈鱼生活在一个独立的圆形花园中的一个小水塘里,这个花园密植了花卉和灌木。这条鱼在屋主准备进行池塘清理的时候被发现,随即被一位员工从池塘中移出,以将其放生到临近的一条河流中去。途中这位员工因为别的事被临时喊走了,员工将装了这条鱼的筐子就这么放置在了河流附近。期间这条鱼竟然从筐子中自行爬出,而且,与预料的逃入河流中截然相反,这条鱼竟然爬回了小池塘的方向。它“越狱行动”前半部的行为是通过推测而得,但是它行动的后半部被发现并观察记录了下来:首先它横穿了草地区域,然后进入了房屋间的坚实路面。当它到达了花园之后,继续跋涉他的通往天堂之路,在小小的转了个弯之后,它顽强地穿越了花池,然后让自己成功地再次落入了那个小池塘里。这段崎岖的归家之路长约100米,它用了大概30分钟。 这种龟壳攀鲈鱼除了具有在干燥地表活动和大气中呼吸的能力之外,还具拥有进化良好的可适应从水中折射到空气折射光线改变的视觉系统(这对于鱼类是极其罕见的!),而且看起来还有良好的方位感本能。 只有当鱼离开它们的在池塘、沼泽或通道的停留地点或去其他生存条件可能更好的水域时时,攀鲈鱼(Anabas)的攀爬能力才有效。通过这种变化,鱼与旱地接触,并且这一特点被当地居民熟知。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攀鲈吧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攀鲈吧(6张) 在暹罗,朗西斯·戴博士经常遇见攀鲈鱼(Anabas),通常在晚上,它们穿过尘土飞扬的街道,越过干旱的草原,或漫游在田地中。它们离开的水域很容易被发现,但并不能每次事先确定他们想要移进的水域。 在有些情况下新水域的水质并不比离开水域的水质好。 鱼爬过的干掉的通道和池塘的河岸通常又高又陡,需要有技巧和耐心去解决它们。然而为了到达一个新的水域,鱼需要十分小心谨慎,偶然能看到动物从陡坡摔下去,消失在水中。 在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土著语言中以及一些马来西亚方言中有一种叫“Baumkletterer”(攀树鱼)的鱼,表示这种鱼有爬树的能力。但这种说法被大部分印度早期的鱼类学家质疑或否认。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为什么这些攀鲈鱼要爬树。过去在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暹罗(泰国的旧称)、法属印度支那马来半岛(亚洲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在一些澳大利亚靠近亚洲的岛屿上见过这种鱼,有的就在树干下,但没有一条是在树上或正在树干上向上攀爬的。朗西斯·戴所了解到的关于这种鱼能在水域以外活动的信息并不足以打消人们对达尔多夫(Daldorff)观点的怀疑或偏见。对一条攀鲈鱼来说,爬上一棵枝干粗糙、叶柄离地面不过几公分的棕榈树并不比攀爬垂直的柳筐内壁难。想必对于一条数周甚至数月都只需要一点水的鱼来说从棕榈树干上留下的雨水就是它们的不竭动力吧。
|
|
以下为句子列表:
英文: The climbing perch walksby standing up on its fins and moving its tail back and forth .
中文: 攀鲈「走路」的方式是以鱼鳍站立,并将尾巴来回摆动。
更详细...
|
|
|
|